中国民歌知多少——津冀民歌专场音乐会圆满成功
中国民歌知多少——津冀民歌专场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上演。此次音乐会,是由中国音乐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两大音乐院校共同表演、由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指挥家曹文工先生担任指挥的重量级演出。“中国民歌知多少”是由中国音乐学院创立的品牌实践项目,旨在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新一代的年轻人继承和发展本民族艺术。
音乐会选取了18首富有代表性、影响广泛且特色鲜明的津冀民歌,通过独唱、对唱、合唱和小组唱等。
形式加以演绎,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原汁原味、独具特色的民歌盛宴。曹文工先生以导聆的方式,从演唱曲目的音乐特征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解读,使现场观众在享受民歌盛宴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了解津冀民歌,从更深的层面感受到中国传统民歌文化的魅力。
当晚音乐会以一曲欢快愉悦的《放风筝》作为开场曲目,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教师王乙婷甜美清脆的歌声让现场观众陶醉在音乐会当中。江南的《茉莉花》最为大家耳熟能详,本次演出呈现的是河北民歌《茉莉花》,与江南民歌同词同调,具有江南民歌的婉转柔美,更有属于津冀民歌独特的韵味。当晚音乐会我校声歌系副教授、青年歌唱家李琳为现场观众带来了《绣灯笼》和《孟姜女哭长城》两首河北民歌,李琳通过动人心弦的演唱,将《绣灯笼》中的爱情故事细腻讲述,娓娓道来。第二首《孟姜女哭长城》将孟姜女思念夫君、失去丈夫的痛苦之情表现地淋漓尽致。当晚音乐会有幸请到了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主任赵振岭教授,赵振岭教授演唱的《捡棉花》和《小看戏》两首民歌将当晚音乐会推向了高潮,高亢清脆的男高音将两首民歌表现地韵味十足,让现场观众深深领略到民族声乐的魅力,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音乐在全体演员演唱的《莲花落》当中落下帷幕,演出获得圆满成功,博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观众们被深入人心的歌声打动着,纷纷赞叹中国音乐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师生们的技艺精湛,并感谢两所音乐院校共同带来的这样一场地地道道的津冀民歌音乐会。
音乐会结束后,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赵振岭教授和曹文工教授。在谈及音乐会曲目的亮点和特点时,赵振岭教授表示其举办音乐会的渊源来自于天津音乐学院开设的中国传统必民歌修课,以往的民歌课仅仅作为赏析课呈现,而现在的民歌课作为必修课要求学生必须会唱、真唱、表演,基于课程的拓展,在曹文工先生的帮助下,与我校开展合作,为学生搭建艺术实践平台,为民族民歌的传承发展做出贡献。音乐会上赵振岭选择《小看戏》作为表演曲目,是因为在河北民歌当中,冀东民歌更具代表性,其语言特点极富音乐性和歌唱性,故冀东民歌是音乐会最大的亮点。曹文工教授在采访中表示我国各地区各民族区别非常大,受语言、地域、文化等限制和影响,千姿百态,各民歌独具特色,有其辉煌之处和亮点,河北民歌处于北方有山、有长城,中部大运河通过,故河北民歌既受北方民歌高亢明亮的影响,也受江南柔美细腻的影响,是综合体。河北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它的地方戏、说唱、文学、戏剧等都很发达,故其民歌也非常厚重,承载着我国历史文化,极为优秀。在谈及我国民歌未来发展时,曹文工教授表示中国民歌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对于民歌的发展用传承弘扬四个字概括。首先民歌是我国灿烂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不能让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失传,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了解,再用21世纪的审美美化民歌、传承民歌,文化是不可代替,中国的民歌是每个时代、每个民族的记载,有其历史痕迹,承载着每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是祖先留给后人宝贵的文化财富,时间越久远,民歌越厚重。
中国民歌知多少——津冀民歌专场音乐会结束了,一首首民族韵味十足的地方民歌给了现场观众酣畅淋漓的音乐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次音乐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津冀民歌的魅力,伴随着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民歌经过我国音乐家的努力,会越来越展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音乐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