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16
来源:作曲系 作者:王睿涵
作曲系成功举办第98期“作曲家讲坛”主题讲座:王丹红《音乐创作的文化主体性与美学建构》
时间:2025-04-16
来源:作曲系 作者:王睿涵
4月9日下午,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在教学楼 603教室成功举办了第98期“作曲家讲坛”,邀请到中央音乐学院王丹红教授带来题为《音乐创作的文化主体性与美学建构》的主题讲座。王丹红教授以她的交响曲《灯塔》为切入点,剖析了作品的创作过程、文化与美学内涵。本期讲座由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高缨教授主持。
交响曲《灯塔》是为庆祝建党百年而创作的联合委约作品,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入选文化和旅游部 2020 - 2021“时代交响 —— 中国交响音乐作品创作扶持计划”的扶持作品名单及重点扶持名单,且是全国唯一一部获此殊荣的作品。创作模式由四川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天津交响乐团、青岛交响乐团、哈尔滨交响乐团、武汉爱乐乐团等六家位于中国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乐团联合委约创作完成。这种联合委约创作模式在国内尚属首次,展现出交响乐创作的协作新思路。
《灯塔》的创作是王丹红教授直面当下音乐创作的核心议题——交响乐的本土化的思考,并且通过自己的创作精彩地回答了一个命题——如何创作能让中国人听懂的交响乐。该曲以 “灯塔” 象征明灯、希望、光明与未来,作品富有画面感和故事情节,符合国人审美习惯与心理。作品的音乐材料主要来源于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分为 “求索”“丰碑”“征途”“光明颂”四个乐章。第一乐章 “求索”,描绘旧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动荡,展现中华民族的兴衰沉浮,音乐在宏大叙事与细腻旋律间灵活切换,营造出强烈的画面感;第二乐章“丰碑”,描绘满目疮痍的战后场景,伴随小号响起,描写在战争废墟中人们的苏醒;第三乐章“征途”完整呈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曲旋律,将其巧妙转化为交响乐化的语言,使之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并运用赋格段使声部紧凑叠加,增强紧张感与动力,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道路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第四乐章“光明颂”主旨是光明的到来,在朝霞漫天时俯瞰大地的心理美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带领人民迎来光明未来。
王丹红教授分享音乐创作核心观点时提到作曲家应关注社会需求,将作品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同时努力学习传统与现代作曲技术并加以转化,她将其生动地称为“站在门里看门外”。在审美建构方面,需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结合个人的精神追求、学习及生活阅历,进而构建起独特的个人审美体系。她强调音乐结构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当音乐结构与叙事性结构或形象思维冲突时,以音乐主体结构为主导,通过内心听觉构思作品。
讲座最后的提问环节中,现场互动氛围热烈,师生们积极与王丹红教授交流:作曲系李青源同学就音乐结构与叙事性结构的矛盾、满足听众心理期待及内心听觉等专业创作问题向王丹红教授请教;作曲系刘青教授对王丹红教授创作的真诚与热情报以钦佩,并就委约创作与自主创作的异同进行了探讨;国乐系青年教师王啸表达了对王丹红作品的喜爱,分享艺术修行应注重思想培养、格局拓展及文化积淀的感悟;音乐学系李秀军教授高度评价王丹红作品在情感表达、文化内涵把握及创新精神方面的价值;最后,主持人作曲系主任高缨教授总结时强调,音乐创作讲故事要兼顾情感与技术的融合,以此探索音乐发展新方向。
在这次 “音乐创作的文化主体性与美学建构” 讲座中,王丹红教授围绕交响曲《灯塔》的创作理念、创作过程到创作技法,尤其谈及今天的创作者要把自己融入这个时代,在提升胸襟和格局之下,将创作技术与艺术品位共同融入作品,用音乐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持续为音乐创作注入时代精神的脉搏与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