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06
来源:作曲系 作者:邹玘琛
作曲系成功举办第96期“作曲家讲坛”主题讲座
时间:2024-12-06
来源:作曲系 作者:邹玘琛
2024年12月4日下午,作曲系第96期“作曲家讲坛”于教学楼701教室如期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本次讲座诚邀旅法知名作曲家、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主任安承弼教授,以及旅法韩国作曲家韩贞恩老师担任主讲嘉宾,吸引了校内众多师生踊跃参与,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讲座开场前,党委常委、副院长王小艺,作曲系主任高缨,主讲嘉宾安承弼、韩贞恩,作曲系副主任刘青,作曲系教授朱琳,图书馆副馆长靳婕及图书馆毕春艳等一同出席了在图书馆一楼举办的“安承弼教授捐赠仪式”。安承弼教授心怀热忱,无私地将个人已出版的作品乐谱及音像CD赠予我校,彰显出其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捐赠仪式上,安教授还殷切勉励在校学子珍惜韶华、笃志钻研,尽显学界前辈的责任与担当。
本期作曲家讲坛内容丰富,分为上、下两讲。第一讲由安承弼教授主讲,主题为 “‘频谱’的完结——作品《潮汐》(Ressac)简析和对我创作的影响”,由作曲系主任高缨教授担纲主持。
讲座伊始,安承弼教授对个人音乐创作的类型进行了全面梳理,点明其作品涵盖乐队、室内乐、混合类电子音乐与纯电子音乐四大领域,基于此,他将自身定位为“综合型作曲家”。随后,安教授引出本次讲座的核心作品《潮汐》。这部为30位演奏家而作的作品完成于1997年,彼时安教授求学于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该作品正是他运用频谱技术完成的毕业作品,承载着深厚的学术与艺术价值。
正式开讲后,安教授着重围绕《潮汐》,从三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了该作品蕴含的创作理念,以及对自身创作风格的深远影响:一是泛音列的选择与设计。安教授条理清晰地阐述了自然泛音与人工泛音的异同,点明作品中音高材料既汲取自然泛音,又融入人工泛音,手法别出心裁,跳出了法国传统频谱学派的框架,借此探寻独属于自己的音乐表达;二是八声部对位技术与和声组织的运用。在介绍泛音列材料的基础上,安教授详解了作品中八声部对位的精妙运用,即于同一时值内达成严格对位,顺势构建起严密的纵向和声逻辑关系。随着音乐铺陈,他还灵活穿插倒影对位、转换配器音色组合等常规手法,强化作品结构与表现力,借此向台下学子强调扎实掌握专业技术的重要性;三是如何塑造个人独特的音乐风格。安教授点明,作品应回归音乐——声音的本质,在追寻内心向往的声音、技术层面的打磨以及欧洲求学的宝贵经历的过程中,共同铸就其创作观念。他寄语广大学子,要向“先进的技术、前沿的文明”看齐,摸索契合自身的音乐表达,进而建立成熟的美学评判标准。
第二讲由韩贞恩老师主讲,安承弼教授担任翻译,主题为“在我的作品中具体化——细胞、序列、部分”,由作曲系副主任刘青教授主持。韩贞恩老师聚焦个人作品《波动》(Ondulant)的创作手法展开分享。这部于2007年完稿、为35名演奏家而创作的作品,同样诞生于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求学期间,是韩老师的毕业力作。
韩贞恩老师紧扣“细胞”这一核心概念,全方位拆解《波动》的创作过程:在音高细胞设计层面,她大胆精简音高材料,匠心独运地设定个性鲜明的X、Y两个音高细胞,一动一静,对比强烈;在节奏有序组合中的细胞元素运用上,韩老师借鉴布列兹、利盖蒂等20世纪音乐大师突破旋律甚至是调性束缚的理念,巧妙融入梅西安的“不可逆节奏”思维,催生出多样的细胞形式;在乐队配器中多层次处理的细胞元素方面,韩老师指出不同细胞组合能碰撞出新火花,通过灵活调配乐队音色、音响,巧用 “细胞染色体”,实现从微观到宏观的音乐结构搭建,她还以 “滚雪球” 作比,生动诠释作品自然生长、水到渠成的创作过程。
讲座尾声的问答环节,现场师生踊跃提问,话题涉及专业术语解读、具体创作技法、美学观念探讨等多个领域。安承弼教授与韩贞恩老师结合自身丰富的创作实践,给予耐心、细致且极具启发性的解答,令在场师生收获颇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两位主讲人虽选取青年时期的早期作品分享,但作品展现出的创作理念与技法已然炉火纯青,为学子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范本。
最后,作曲系副主任刘青教授对本次讲座的精彩内容予以简要回顾与总结,并寄望同学们通过此次讲座打开视野,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寻求创作上的新思路。由作曲系主办的“作曲家讲坛”系列讲座,始终致力于搭建高水准学术交流平台,涵养优质学术生态。本期安承弼教授与韩贞恩老师带来的前沿学术观点、实操创作建议,无疑将为作曲系学子后续的专业学习与创作注入全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