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07
来源:作曲系、指挥系 作者:卞婧婧、高缨
我校“对话《春之祭》”作品研究与指挥实践工作坊成功举办
时间:2025-04-07
来源:作曲系、指挥系 作者:卞婧婧、高缨
4月2日下午,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与指挥系联合主办的“对话《春之祭》”作品研究与指挥实践工作坊在教学楼一层综合演播厅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院长李心草教授主讲,指挥系主任金野教授主持,通过乐谱研读与指挥实践,带领师生重温这部由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经典之作。党委常委、副院长王萃,作曲系主任高缨教授,作曲系与指挥系师生,部分表演专业师生和交响乐团演奏家近百人参与其中。
《春之祭》首演于1913年,其突破性的复合节奏、不协和和声以及音色音响重塑等一系列革新,被誉为“当代音乐的里程碑”,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师生携带总谱到场,跟随李心草教授全面细致地研读与剖析,并展开热烈的学术讨论,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研读总谱“精益求精”
《春之祭》中使用的不协和和弦、多调性叠置以及错综复杂的声部关系,可能会导致乐谱在抄写、出版或演奏过程中出现错误。李心草教授结合深厚的案头工作积淀与实践表演经验,解读乐谱中可能存在争议的“错音”,引发师生之间的热议。在这一问题的指引下,他通过多版本间的差异性比较、和声分析、前后逻辑关系、聆听音响风格变化等方法引领师生反复验证,从乐谱的细枝末节中寻找贴合作曲家创作意图的可行性方案,以确保演奏中的准确性。
复杂对位中的“节奏游戏”
《春之祭》中大量的复杂节奏对位与频繁的节拍转换,不仅是指挥法技术的试金石,更是对乐团演奏家们相互配合的极大考验。面对乐谱中纵向交织的不同节奏重音的复杂交错,李心草教授以“游戏化思维”拆解难题,邀请四位师生上台示范,将艰深的节奏逻辑转化为充满创造力的“节奏游戏”。在这一环节中,他指导演奏者将节奏拆分,通过内心音乐听觉去寻找不同声部节奏逻辑重音纵向对应关系的方法,帮助每个演奏声部既保持独立律动,又能在整体中找到秩序感,准确还原了斯特拉文斯基“错位”的节奏设计,将复杂问题轻松化解。李心草教授表示,“最难的不是数清拍子,而是让每个错位都成为必然。”
指挥实践中的“有效表达”
工作坊中,指挥系大一年级学生陈柏桥与大四年级学生林小迪分别指挥《春之祭》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两位同学在钢琴艺术指导的配合下展现出较高的专业水准,以及对现代作品较强的解读能力。在指挥过程中,李心草教授及时调整他们的肢体语言,在如何有效地表达旋律句法、织体层次、重音转移、节拍转换、力度控制等问题中给予精准指导。
“对话《春之祭》”作品研究与指挥实践工作坊为师生们搭建了一个跨专业研讨的实践平台。院长李心草教授以严谨的案头工作为基础,幽默风趣的语言,呈现出一场学术深度与趣味并重的音乐探索。经典作品的魅力在于常读常新,打破专业的壁垒,才能不断在品读经典中探索发现更多的可能。此次作曲系与指挥系深度合作,举办学术活动、研读经典作品,将创作—研究—实践不断融合,形成教学闭环,使师生们收获满满,进一步营造了学校良好的学术氛围,也为教学创新实践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