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02
来源:作曲系 作者:杨静
纪念罗忠镕诞辰100周年室内乐作品音乐会精彩上演
时间:2024-12-02
来源:作曲系 作者:杨静
11月30日晚,“纪念罗忠镕诞辰100周年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精彩上演。本场音乐会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作曲系承办,艺术实践中心协办,声歌系、国乐系、管弦系教师与特邀钢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盛原联袂演出。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教授、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高缨教授、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郝维亚教授、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主任周湘林教授、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赵曦教授等业内专家及罗忠镕先生的亲属共同出席了这场音乐盛会。
罗忠镕先生在交响音乐、室内乐及艺术歌曲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其室内乐作品结构精致、技术新颖,蕴含浓厚的中国意蕴。本场音乐会精选了罗先生七首不同风格的室内乐作品,包括两首世界首演之作,部分作品在中国鲜少上演,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音乐之旅。
音乐会以《管乐五重奏》开场,该作品洋溢着浓厚的中国民间音乐韵味。第一乐章采用了陕西碗碗腔旋律片段,第二乐章则以郑律成先生的《延水谣》旋律为主题。作品虽采用西方传统曲式结构,却在内部逻辑组织、调式对置、声部对位上展现出精巧的构思,三个乐章“一气呵成”。音乐通过线性织体和起伏有致的和声紧张度,伴随着力度和色彩的变化,交织出一幅明朗活泼、清丽悠扬、热烈欢快的音乐画卷。管弦系长笛演奏家倪一珍、单簧管演奏家何易、双簧管演奏家汤璐、巴松演奏家周俣辰、圆号演奏家何冠峰共同担任演奏。
紧随其后的是《五首五声音阶前奏曲与赋格》。该曲为钢琴而作,共两套,此次为世界首演,特邀中央音乐学院盛原教授担任演奏。第一套包括五首前奏曲与赋格,材料采用五声音阶,依据C宫系统的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排列,将理性的赋格思维、民族五声性因素与“小喇叭”“船歌”“山歌”“舞曲”不同的形象和体裁结合,鲜活表现了儿童情趣。第二套《五声音阶前奏曲与赋格》由于没有音高变化,只有节奏,又被称为“节奏赋格”,由两首作品组成。作曲家在这两套钢琴复调套曲中将西方复调结构与中国传统音乐素材、民族五声性因素结合,探索了中国化的复调语言。
罗忠镕的艺术歌曲影响深远,在中国当代作曲家中独树一帜。他的《唐人绝句五首》歌词分别取自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李白的《峨眉山月歌》、白居易的《浪淘沙》、刘皂的《旅次朔方》、杜牧的《江南春》。这些艺术歌曲最初为人声与钢琴而作,此次上演的为女高音与国乐三重奏版本,由声歌系主任吴碧霞担任女高音,箫由王华、古筝由宋心馨、扬琴由吴璜璜担任演奏。这几首作品构思独特,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凸显出织体的空间建构与歌曲诗意相统一的审美追求,赋予诗乐结构深刻的艺术内涵。
接下来的《送别》这部声乐套曲为独唱和三件民族乐器(箫、二胡和筝)而作,包括四个部分,其中第一、第二、第四部分采用的诗都是以“送别”为主题,歌词源于王维的《送黎拾遗》《阙题》和《山中送别》。第三部分“间奏曲”为器乐独奏,全曲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特点。该作品看似形式简朴,实则处理精致、手法凝练,曲风高雅、意境清远。舒缓的节奏,悠扬的曲调,让听众感受到深深的不舍之意。女高音吴碧霞、竹笛王华、二胡王啸、古筝宋心馨对作品的细腻处理,更是增添了满是离别的愁绪。
《圆号与钢琴奏鸣曲》是由四个乐章组成的奏鸣套曲,采用五声调式,音高技术复杂。其中第一乐章灵活运用了奏鸣原则和变奏原则,整首作品充分展现了圆号的抒情性,在圆号与钢琴协奏中突出了圆号较高的演奏技巧,音乐具有个性化的风格特征。该曲圆号由何冠峰、钢琴由冯怀宇担任演奏,他们的精彩演奏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充分阐释。
最后上演的是《第四弦乐四重奏》,小提琴由黄滨、杨岷,中提琴由刘子正,大提琴由亚历山大•苏莱曼担任演奏。该作品运用了组合的五声性十二音集合技术,依次由慢板、柔板、生动的快板、柔板、快板、活泼的快板六个乐章构成,首尾两个乐章采用奏鸣原则创作而成。声部之间紧密协作,充分彰显出罗忠镕先生在弦乐创作上的深厚功底。
罗忠镕先生的音乐不仅是中国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的载体,更是西方音乐范式与中国精神完美融合的典范。他的音乐作品深刻展现了其深邃的艺术洞察力、坚毅不屈的创作精神和卓越的创作技巧,为中国音乐的繁荣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在演奏家和歌唱家的精湛演绎下,罗先生的室内乐作品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这不仅是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声歌系、国乐系、管弦系跨院系合作的成果,也是音乐家们共同对罗忠镕先生的深情致敬。正是演奏家们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和对罗忠镕先生的深深敬意,以及他们的辛勤付出和精彩演绎,才使得先生的作品得以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本场音乐会的举办不仅是对罗忠镕先生室内乐作品的艺术展现,更是希望通过追忆先生的音乐,令后辈音乐工作者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音乐艺术中的强大生命力与无限魅力,推动音乐创作、理论研究、作曲教学全面发展,让先生的音乐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发扬。